原文刊登于《PROSOUND》2019年4月号(2019年3月18日发售)。
本文原标题为【Sound Experiments 〜艺人表现力的具现化 传递会场临场感的Dolby Atmos〜Linked Horizon/剧场版『进击的轨迹』以ATOMS追求与Live巡演不同的全新表现】,以Dolby Atmos(杜比全景声)在剧场版《进击的轨迹》中的制作与运用为主题,对参与制作的四位音响工程师(高木創、田淵章宏、浜田純伸、恵比須弘和)进行了采访。分前后两篇,前篇于2019年2月号(2019年1月18日发售)刊登,后篇于2019年4月号(2019年3月18日发售)刊登,本文翻译节选后篇访谈中Revo寄语部分。

翻译:莎莉蛋糕
校译:海带、秋山淮
※如需转载,请与我们联系。转载需注明译者和出处。
※如需复制本站歌词的纯文字版,推荐使用FireFox浏览器。使用其他浏览器进行复制时可能产生多余换行。
※请不要将本站译文用于音像制品/出版物复制、上传、共享等侵权行为中(如内嵌至Live影像内等等)。

Linked Horizon主宰Revo的寄语

「用ATMOS(杜比全景声)能办到什么?」这个单纯的疑问,应该是各位最为在意的地方吧。对此,最容易理解的回答,应该是「能重现演唱会的空间」。严格来说,现在还未能成功重现,但跟以往的系统精密度比较,确实是断言「做得到」感觉比较正确,对说明这个新系统的实用性并普及它更有帮助。

我们平时对「听到」什么声音的认知,感知上更接近听音源的「直接音」。但是,实际上根据音源的方向和距离感,听到的「间接音」的比例会增加,甚至听到的几乎都是间接音也不稀奇。在现代流行乐的演唱会空间里也同样,舞台上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扬声器播放,根据会场的声学特性被扩散、反射,包括那些间接音在内,观众都会「听到」。熟悉教会建筑的各位应该比较容易理解,不单是前后左右的墙壁,天花板的反射音对声响环境来说也是重要的元素。

但理所当然地,演唱会会场和电影院之间,空间大小的差异自不用说,追求的声学特性也常相差甚远。虽然明白在这样的现实面前,「能重现演唱会的空间」这种说法有点粗疏,但正因如此,我想才更能让人理解ATMOS「和过往的方法相比,可以更自由地把声音配置在空间中」这一实用性。

其实这个「重现演唱会空间」的课题,对我来说本身并不是最主要的目的。那只是为获取结果而采取的手段所带来的副产品。从工程师们的访谈中应该也能明白,本作的一大特色,就是每个镜头的声音都遵从着影像。大家可以体验到拍摄那段影像的摄像师视角所应该听到的声音效果;因为摄像机有变焦等功能,更准确地说,假设摄像机本身有耳朵,大家其实是亲身体会到了摄像机视角的声音效果。

各位并不会直接听到眼前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因为听到的是经由麦克风、扬声器发出的声音,所以只要制作者一方不去刻意进行调整,各位听到的声音就会从与画面中的乐器不同的位置传出来。而因为几乎全世界的演唱会影像都不会特意调整,事到如今几乎不会有人对这种不自然感到不协调吧。如果大众觉得那样易听,那就是流行乐的真面目,也是正确的。

然而,注重「空间的细节」或「乐器声音的重现度」的同时,一旦还想追求「与画面的亲和度、戏剧性」,那么哪怕是流行乐范畴内的音乐,某个瞬间也会开始觉得麦克风和扬声器的存在很碍事。能承受流行乐那个大音量的音源,收音时如果想尽可能不损失各个乐器的细腻度,录音的麦克风数量就会不断增加。而播放这方的环境也同理,扬声器的数量愈多,重现上的优势也会愈大,这点我想大家都已经知道。

那么,那些碍事的东西「要如何消除掉」?最快的方法是「撤掉」,但那样流行乐就无法成立了。而在我来看,最佳解答是「反过来增加到能掩盖住粗糙的部分为止」不是吗。也就是「藏木于林」。聪明的各位读者可能已经察觉到,我们的目标不是「重现现实」而是「建构超现实」。是要把目前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世界,通过采用最新技术的后期制作,去创造出来。

要把谎言变成真实,某种意义上必须让它比真实更有说服力。也就是说在这个表现力的领域中,如果缺少达成「重现现实」的系统或技术水平,那么根本连起跑线都够不到。细节的部分我想工程师们在内文也会谈到,所以我这里不会过多触及,但我认为应该从我作为艺人的立场,写清楚那些技术、能力是为了什么而用。写明不仅有精彩的表演、有与之真挚配合的影像,更有努力以最佳形式去贴近影像、去唤醒真实感的声音配置。为此我执起了笔。

虽说我们的项目大概脱离了立体音响处理的常态,但我认为这也证明了ATMOS足够强大,能经受住这类艺人的考验。虽然有种完成了什么壮举的心情,但同时也感受到这只不过是通往立体音响所拥有的潜力的入口。今后会有怎样的未来呢?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一起翘首期待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