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品:聖戦のイベリア
原文刊登于《Anikan R MUSIC》Vol.2(2007年8月4日发售)
文:島田宣子
翻译:西风散尽
校译:初霜翼
※如需转载,请与我们联系。转载需注明译者和出处。
※如需复制本站歌词的纯文字版,推荐使用FireFox浏览器。使用其他浏览器进行复制时可能产生多余换行。
※请不要将本站译文用于音像制品/出版物复制、上传、共享等侵权行为中(如内嵌至Live影像内等等)。
于8月1日发行单曲《圣战的伊比利亚》的Sound Horizon。随着每一次作品发售而进化,形态也向大规模企划逐渐演变,这个独一无二的艺术团体,他们的历程在此全面总结!主宰者Revo的根源、Sound Horizon自诞生至今的历史、从现在已无法购得的梦幻自主作品起直到最新作,均由Revo全面讲述,收录为2万字访谈。对「何为Sound Horizon?」追根问源的珍藏版全方位特辑!
幻想乐团“Sound Horizon”是?
由音乐创作人Revo(作词曲·编曲)主宰的艺术团体。为了展现乐曲中投影的幻想故事,每次仅依照必要人数召集适合的成员组成乐团,以此为风格,以歌手、旁白、乐队、弦乐、管乐等等诸多演奏阵容构成的音乐会也是一大魅力。以个人主页上发布乐曲为起点,2001年首次发行自主制作碟。此后迅速形成话题,于2004年商业出道。
从Revo诞生秘话到商业出道、最新作为止的全方位特辑!
为音乐带来名为物语的革命。
Revo History Interview
想着要创作些崭新的东西,Revo这个名字就此诞生了
Revo作为艺术家的根源、200张CD的制作与激动人心的首次音源、一个人为数千张CD发货之类最后一张自主作品的制作秘闻,此前只存在于断片谈话之中,而Revo将在此亲自畅谈自主制作时代的Sound Horizon活动。
文:島田宣子
绘画才能高于音乐才能?初次接触到钢琴的幼少时代
—— Revo先生是在什么时候成为“Revo”的呢?
R 什么时候呢?应该是在8年前左右吧。开始用互联网这个东西的时候不是需要网名的嘛,Revo这个名字一开始就是在那个时候不知不觉开始用起来的。之后逐渐地就没法从这个名字中脱身了(笑)。我记得商业出道那个时候应该算是一个转折点,那个时候也考虑过要是能取个更帅气的名字就好了,不过一想到这个名字已经用了有一段时间了,再变来变去的话好像也不太好…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基本上只能靠Revo这个名字继续下去了吧。现在想想,如果用的是有姓也有名的艺名是不是会更好点呢?对那样的名字也有一点憧憬啊。
—— 现在这个年代大家都会有的网络帐号,对Revo先生来说原来是艺名的起源呢。Revo先生有没有过欣赏普通流派的音乐的时期呢?
R 普通这个说法可真是…其实我在音乐鉴赏方面并没有那么个性迥异的。大概就是很平常地听着各种各样的音乐吧。比如大家都会听的歌谣曲之类的。
—— 每个人对待音乐都是从听众开始的。而从那里开始,应该会有什么契机让人走上创作的道路的吧。
R 也是呢。要认真追溯这个契机的话,大概是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学过钢琴吧。不过我似乎中途放弃了。
—— 您用了“似乎放弃了”这个说法,是因为这经历发生在难以忆起的小时候吗。
R 勉强记得一点吧。不过,与其说是学了钢琴,其实更确切地来说应该是被逼着学了钢琴。虽说一开始是我提出要学的,当时大概也是出于对音乐的兴趣。面对声音,也许作为一个人类有种出自本能的、毫无理由的兴趣吧。不过我当时好像是个很难静下来的小孩,很不擅长长时间一直坐在钢琴前面。这么一来,就算在弹琴,也会一边弹着一边乱晃脚啊、看到外面有什么有意思的就跑过去玩什么的,大概没什么集中力吧?
—— 还有,比起大人们“你一定要做这些!”的直接要求,更希望能自由一点?
R 说不定也有这个可能吧。再说当时自己家里也没有钢琴,没有那种能自由探索的环境。在钢琴课的时候去上课、在上课这段时间里才弹琴,当时的我说不定是个自由散漫到连这种事情也做不到的孩子呢。从不知道有没有记事的年龄开始就很自由。
—— 以及,不知不觉就不再继续弹钢琴了。
R 不记得自己有继续学下去了(笑)。放弃钢琴之后也学过别的东西,我记得应该是往绘画那个方向去了。那个时候,老师和别人似乎都有夸过类似“这孩子有绘画才能啊!”的话,好像还有让我去念更高级的绘画班,当然最后还是没去(笑)。现在就完全反过来了呢,当时可能还会有人觉得比起音乐我更应该踏上绘画的道路,现在完全就只是音乐了呢。要是现在说起我想要转行画画的话,大家大概都会跑过来阻止我吧(笑)。
—— 不过,不管怎么说,绘画和音乐,两边都是创作性的领域呢。
R 也是呢。以前有这么件事,有一个花瓶,颜色非常难以分清。小时候只会用颜料或者蜡笔之类单色的东西,像窗户的话就全用蓝色涂满,那时候不会表现窗户的透明感,只会涂成全蓝。就在那个根本没有混合色彩的概念的年纪,老师让我们把那个颜色说不清楚的花瓶画出来。那个花瓶的颜色有点像是介于绿色与灰色之间。有的小孩觉得那是绿色,就会把它涂成绿色,觉得是灰色的就会涂上灰色,而我呢,就是在那个教室里唯一一个发明出把绿色和灰色混着涂这个新方法的天才小孩了(笑)。当时大人都在说这个小孩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的话一定会很了不得,不过遗憾的是最后还是没有走上那条道啊(笑)。
—— 要说您走在发明的道路上,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许并没有什么不妥(笑)。
R 说不定我小时候就是个喜欢自己思考创意的孩子呢。当然也可能只是因为不喜欢人云亦云。
—— 学过钢琴这点算是最初的音乐体验,在那之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意识地深入接触音乐的呢?
R 古典音乐应该算是我对音乐的原初体验之一吧。后来还有管乐、管弦乐等等的影响,不过一开始的时候我确实和键盘音乐比较有缘。亲戚的姐姐有时会送给我电子琴1、要用脚踩着鼓风的簧管风琴2,这些乐器都会堆在我的房间里。我把它们当作能发出声音的玩具来玩了。所以才一直很喜欢音乐的吧?
—— 这种兴趣一定长期继续下去了吧。
R 还有就是竖笛这类的乐器也有接触过,当然那时候我完全玩不好。现在在Sound Horizon里吹笛子的坂上君,听到他吹竖笛的时候就会有“要是当时再努力钻研一下竖笛就好了!”的感觉呢。以前根本就是小看了竖笛的潜力了啊,以前只觉得这个乐器非常单调,不过是会哔哔发声而已。不过小孩子能拥有的乐器也就那么几种不是么?吉他之类的对小孩子来说还是太贵了。而这个时候能够一直带着身边的搭档乐器就是竖笛了。现在想来,如果好好钻研技巧的话,竖笛也能成为一种充满表现力的乐器啊。不过小孩子本身没法把技巧练得那么好,也没法在演奏乐器时投入感情。只能拼凑出一些既有旋律,只是能做到那样不就已经很开心了么。但小时候也只是自己玩着开心,完全不会想到要去表现出喜悦或悲伤的情感不是么。不过,竖笛也好,风琴也好,我就是通过这些途径主动接触音乐的。不过这与现在的艺人活动也不尽相同,并没有什么想要表现出来的东西。不过是出于类似“能想要通过乐器弄出点声音就很开心了”这种更为纯粹的动机也说不定。但是现在想想那个时候好像没怎么唱过歌啊,明明唱歌可以说是最简单的乐器了。那个时候大家都会有自己喜欢的音乐,不管是学校里学到的曲子,还是在电视里听到的曲子,能把自己知道的曲子演奏出来,还是很开心的啊。
——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扒带吧。
R 对,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现成的谱子,用竖笛演奏的话也不管音符升降记号随便乱移调。要是忠实原曲把每一个临时记号都演奏出来的话指法的运用就要进入不可思议的状态了(笑)。原曲里应该有的转调也强行抹掉。现在想想,我创作的音乐真是非常恶劣啊,2小节就转一次调什么的,根本只是在捉弄人了(笑)。总之,那个时候就是很自然地在做着一些扒带的事情了。当时也没有什么记谱的能力,果然还是靠身体记住的吧?
—— 能把听到的旋律完全再现出来,果然还是很让人高兴的吧,那种“有了新发现!”的感觉。感觉这也是扒谱的原动力之一呢。
R 还有,当时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是把“早上好”这种日常的句子顺着音阶像“♪早-上好~♪”这样唱出来。然后再用竖笛把这个旋律再现出来(笑)。现在看看真是个笨蛋小鬼啊(笑)。不过做着这样的蠢事,生活中也就时刻充满了音乐这个要素呢。那个时候有很普通地在听歌谣曲,不过当时意义上的西洋音乐倒是完全没有涉及。
手持吉他沉迷扒谱!倾醉于西洋音乐的少年时代
—— 刚才所说的是中小学时代的经历吧。从那之后,您是如何逐渐开始艺人活动的呢?
R 首先就是买了吉他。或者说,是父母买了吉他给我。毕竟一把吉他不便宜。而且不是那种初学者用的1万2万左右的吉他,好像一上来就拜托他们买了那种8万左右的!花了很长的时间拜托他们呢(笑)。应该还有什么交换条件的,但现在记不太清了。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正式开始走上音乐之路了吧。当然了,如果想要什么东西、想要拜托人什么东西,首先需要的应该就是热情。那种得到了就要好好使用的激励自己的要素。然后在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就必须好好活用得到的东西……啊、戳到痛处了!糟糕了(笑)!我现在买东西很多时候都是出于发泄压力(笑)。明明不穿但是买一大堆衣服,衣橱里塞满没穿过的衣服,我是那一类型的,挺意外的吧。
—— 真的,出人意料啊(笑)。
R 不过这点放到现在来看,反正我自己赚的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再说对经济流动也有好处……(笑)。
—— 也对呢,就把这个当作是对经济的贡献好了(笑)。
R 本来就是这样的啊(笑)。不过,当时是用别人赚的钱买的,要再三分钟热度地只玩个三天就放弃了的话,就只不过是个没有毅力的人了。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态度也造就了现在的我,虽然没能成为吉他演奏家。那个时候做了不少流行乐队的扒谱呢。不过也有可以听着扒下来的曲子和完全听不出来的曲子,要听出一个个单音不难,但和弦的话,没有练习过是很难听出来的。
—— 刚开始根本听不出减三之类很难的和弦呢(笑)。
R 是的,我好像是买了和弦相关之类的书回来,对照着指法表强行记的。说到学吉他,大概每个人在一开始都会卡在F这个和弦上吧!要弹出F这个和弦,得把手拗到一个长这么大都没试过的姿势啊(笑)。所以一般来说一开始是按不出这个和弦的。就算能按出来,姿势也不够完美,有的时候没法弹出理想的音色。总之就是战胜着这类的挫折学着吉他(笑)。在开始学吉他之后,就从被动地接受现在流行的、正在播放的音乐,转向了主动去找音乐来听了。会产生世上说不定还有更多的好音乐的探索之心,会因为想把吉他弹得更好一点就去找一个很厉害的人去模仿他,而那个时候在杂志之类的地方会写类似三大吉他手(吉米·佩奇、杰夫·贝克、埃里克·克莱普顿)的报道,也会写些什么“吉米·亨德里克斯改变了吉他界!”“吉他之神克莱普顿!”之类的东西。因为这些媒介的影响,就想着要慢慢去接触了解这方面的音乐,也做了不少西洋音乐的扒谱呢。
—— 买了吉他之后,正好进入了西洋吉他的巅峰时期呢。
R 是的,完全远离了本土音乐,变成个调皮捣蛋让人嫌的吉他小子了啊(笑)。当时还觉得“本土音乐没前途了!”呢。还觉得日本的吉他手都不行。这是谁都曾经有过的想法(笑)。总觉得只有外国的音乐才厉害,像是里奇3啊埃迪4这些音乐家,或者再之前的罗伯特·约翰逊5之类的。无论怎么细究吉他演奏的历史,都不会出现日本人的名字。吉他的历史基本就和日本人没什么关系呢。
—— 再过几年之后,高崎晃之类的名字就会出现了呢。不过要说本土的吉他历史,果然还是缺少底蕴呢。
R 要说现在的话,我尊敬的吉他手还是有不少,不过吉他音乐本身就不是在日本音乐流行的核心。电视或广播大功率播放的不会是这些音乐,而更有可能是杰尼斯下属的流行音乐。当然有可能也只是因为当时那个时代的原因。总之就是这样有一段很倾醉于西洋音乐的时期。不过不知不觉又回到本土音乐上来了呢。
—— 您现在创作的完全是本土音乐呢,歌词也都是汉字。
R 算是吧(笑)。不算是西洋音乐呢(笑),这点是肯定的。虽有歌词里到处都是连日本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念的汉字和意义不明的注音。我也不是很清楚为什么就回到了本土音乐。我想想,可能是因为当时对吉他本身有点厌倦了吧。有一段时期有开始觉得这种只有吉他成分的音乐是不是已经弹够了。当然吉他音乐确实很有魅力,但要是倾醉于吉他本身这一单一乐器的话,就会分不清到底是喜欢音乐还是喜欢吉他、到底是喜欢整首曲子的音乐性还是不管其他部分只是钟情于曲子中的吉他技巧,这样一来感觉欣赏音乐的时候就进入一种独特的世界里了。
—— 会觉得自己只关注音乐这个整体中的一小部分呢。
R 就是这样啊,一般世间普遍认为的J-POP音乐很重视歌词的地位,“唱歌”这一要素不也是最为主要的吗?可要是个吉他小子,有可能根本就不怎么好好听人唱歌。混音平衡也会随之变得很奇怪,比如强调吉他伴奏的段落,而不是人声部分(笑)。再加上很帅气的吉他独奏。要是西洋摇滚音乐的话,不是撤去歌手换一个人唱也是很正常的情况吗?啊当然了,其实在Sound Horizon里,歌手也经常会换就是了(笑)。一般来说,人声部分的演唱者一换,就会让人觉得“这首歌完全不一样了!”,但在西洋音乐的范畴里,有时候反而是吉他手占据了乐队的主要部分,比如深紫乐队。
—— 正好这时候,培养了大部分的吉他技巧,开始关注乐曲整体的音乐性,是不是就这么开始转而有了些想要自己创作音乐的想法了呢?
R 对的,可以说是个转型期吧。打个比方,很多时候,与其说音乐是大家关注的重点,更多的时候是作为其他什么东西都BGM播放的。看电影的时候有电影配乐,玩游戏的时候有游戏配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人声的纯音乐果然还是占了很大一部分。那个时候经常看电视,而游戏也特别流行。像超级马里奥啦,勇者斗恶龙这类的。打着游戏的话,慢慢就会喜欢上游戏里的音乐吧!一开始技术有限,游戏音乐只能做出哔哔哔6的声音,不过慢慢就到了一个游戏音乐也能用上逼真音色的时代。这个意义上来说,用吉他来表现就变得更难了,这也是我想要一个转变的原因之一吧。
接连购入多轨录音设备(MTR)与音序器(Sequencer)。学习音乐合成,踏上作曲之道
—— 确实是这样呢。游戏音乐给人的感觉就和吉他没有多大关系了呢。
R 要是有吉他的话,大家就会只关注吉他部分了,那么别的部分要什么时候才会得到听众的注目呢,会有这种感觉。
—— 对游戏这个载体来说,有的时候要是没有音乐的话就会很没劲呢。
R 会让人觉得缺了点什么呢。给人种不在状态的感觉,特别是音效,要是没有音效的话就会特别枯燥,完全提不起劲来呢。按键摁下去了却不来上“嘭”的一声可不行(笑)。用光束打败敌人的时候,对方要不是伴随着“咻”的一声倒下,总让人觉得有点……是吧。
—— 然后到了结局的时候响起让人感动的音乐,整个人就会被成就感包围,这种感觉也很好呢。
R 就是呀。说不定就是在这些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就自然思考起“这首BGM用了哪些乐器呢”“编曲是怎么做的呢”之类的问题了吧。而这个时候也正好是我开始合成作曲的时期。有试过用吉他来作曲,不过一用上吉他,成品里基本就只有吉他和人声了。
—— 编曲就完全没有用武之地了呢。
R 对。这种时候,不买个多轨录音器(MTR)就根本没法开始了呢。因为当时只会制作录制单次演奏的音乐。当然也有不知道弹错了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不过当时,要是只会录制单次的演奏,要一个人创作音乐根本就是天方夜谭。于是就要用上多轨录音器,先弹上一轨吉他,再想办法自己唱了人声录进去,然后再在空余的音轨里加入风琴之类的部分。然后就想要加入鼓点之类的各种不同音色的音轨。这时候就转向音乐合成了!正好在那个时候知道了有音乐合成这种技术。
—— 一开始合成的时候用的是音序器吗。
R 是的。好像是因为哪个前辈还是谁的影响,最先用的是自带音源的音序器。还是那种不完全兼容General MIDI标准的旧型机器(笑)。在那之前好像也买过节奏机7啊。那种只有粗糙的8拍鼓点音色的机器。我好像跟着这个的节奏练过一段时间的吉他啊。再过了一会儿,就有音序器自带那种接近真实鼓点的音色,我就开始用这类器材做类似音乐合成的创作了。不过那个时候的那类器材还没有很真实的音色,要在合成上花很多功夫才行。所以最终做出来的东西就和当时的游戏音乐差不多了。还尝试过用当时的器材来再现已有的游戏配乐,比如最终幻想和勇者斗恶龙里的那些。当时也还在弹吉他、组乐队,尝试这些音乐合成方面的工程也是希望它能成为自己的音乐创作中一环。接下来电脑出现,各种流程都变得更简单了,买了电脑之后也通过合成写了不少乐曲。
—— 还记得最开始写的曲子是怎么样的吗?
R 唔~~~~嗯,好像隐隐约约还是记得一点的,不过完全不是那种能向世人公开发表的好作品呢(笑)。只能说是个没什么正经内容的东西(笑)。一开始连和弦都配得随心所欲的(笑),现在想想说不定也是一种崭新的创意啊。说不定那时候的作品还留在磁带上。不过磁带这种东西,现在都没有机器来放了(笑)。啊、好像也不能算没有吧,我有买过能放磁带的广播收音机。我平时完全不听广播的,但我自己不是会去当广播节目的嘉宾嘛!于是就想着“用收音机听听自己当嘉宾的节目吧!”把它买了回来。但其实根本收不到电波(笑)。我当时参加的节目都是在东海广播电台和其他地区性电台,东京根本听不到(笑)。
—— 让他们把成品送给您听不就行了吗(笑)。
R 啊哈哈哈(笑)。也是。不好意思,跑题了(笑)。总之还是先回到原来的话题上,总之那个时候就是用合成器材做了不少作品出来。学会合成了之后,音乐作品涉及的种类和领域也会一下子开阔很多呢。一时之间会觉得自己什么东西都能写得出来。比如说想要加入交响乐的音色,明明没可能约到交响乐团来现场演奏(笑),但只要音色的话还是可以靠合成搞定的。弦乐组的音色就是那种几十个人同时演奏的感觉。虽说还是比不上现场乐器演奏,但就算是合成的音色,单靠一把吉他也完全无法再现出来。不断进行着合成创作就会觉得,要做音乐说不定只靠自己一个人就足够了。
—— 不如说,会有“一个人创作才比较轻松”这种感觉呢。
R 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啊!不需要和人交流,也不需要考虑乐队成员的行程什么的。想要写成什么风格也能自己掌控,也有这种自我中心的想法。
—— 要维持一个乐队的活动也很辛苦呢。
R 是的。在我这么想着的时候就因为升学离开出身地了呢。离开了原来的地方之后,以前的乐队成员一个都不在身边,一下子就变成孤零零的一个人了。到一个什么朋友都没有的地方去念书了。所以乐队活动也就自然而然地终止了。考虑到现在已经做到这种程度了,我的人生再继续这样下去说不定也可以,不过,作为一个成熟的大人,如果要让现在的我回去和那时的我说些什么的话,我想告诉他“别太闭塞了!”呢。想要告诉他“再放开来一点啊!”呢。要是无论如何都想继续乐队活动的话,完全可以自己去找成员,加入别人的乐队也不是不可以嘛。不过那个时候还是没有坚持下去呢。当时的动力也从单纯的乐队活动上离开了。
—— 这个时期也正好也知道了独立创作的乐趣呢。
R 通过合成等技术开始创作音乐之后,也慢慢开始了解到互联网的存在了呢。当时有朋友开了个自己的主页,就让他教我,自己也尝试着开了一个。那个时候的网速还非常缓~慢。
—— 于是就逐渐接近现在的Sound Horizon了呢。
R 于是就要说到这个网络用户名呀!偶尔会有人来问Revo为什么叫Revo,不过大家似乎都多多少少猜到这个意思了,其实没有很多人来问(笑),其实Revo是Revolution的Revo啦。Revolution是革命的意思,当时没有想太多就开始用这个名字了。不过考虑到这个名字的意义源自“革命”,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没什么问题?当时想着要创作些崭新的东西,就想到了Revo这个名字。这是一种偶然,大概也是一种必然吧。发起这样一种革命,将音乐与故事结合起来。整体来说其实并不怎么坏呢。
在网络上发表乐曲!首次出席Comiket!
—— 接下来的活动,最初都是从网上公开音源开始的呢。
R 是的。这样的话,又能独立创作音乐,听众也遍及全国、甚至全世界。有制作音乐的方式,也有传播音乐让大家听到的方式。当时是发现了,就算不用以前那种弹着吉他在Live House里演出的方式,也能有办法创作出音乐并让大家听到。现在看起来,也许这些都不过是些很普通的事情,不过在当时看来还是很难得的。于是那个时候就很投入进去了呢。尤其是通过这种方式的话,也不需要听众们掏钱,彼此都不会有太大的负担。
—— 要用Live House的话,又贵,又要考虑收支平衡。
R 因为不会有人想听刚入门的业余人士写的糟糕音乐,一开始是不会有认真听音乐的粉丝。首先乐队自身要是有一定的基础和能力,此外还要看谁的朋友多,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笑)。通过邀请朋友的朋友,想方设法把该卖的票都卖出去(笑)。
—— 所以就想着要用另一种不同的方式来开始音乐事业了。
R 这样就得到了各种反馈,开始逐渐继续发表自作的音乐了。正好在那个时候,我朋友里有一位叫Yokoyan的,就是那个一直在为我画封面的人。Yokoyan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很擅长画画了。我们一开始认识已经是10年前左右了,现在他当然是比我们当初遇到的时候画得还要好了,不过对当时的我来说,他的才艺完全是突入了我无法想象的领域。就觉得他好厉害啊。然后那个时候,他应该是在Comiket上有摊位,卖些自己绘制的插图漫画什么的。他的个人主页也非常漂亮。在我觉得他好厉害的时候,知道了在Comiket上还会有人售卖音乐作品。当时贩售的音乐很多是把游戏音乐和动画音乐听写下来后重新编曲了再合成的作品,不过也有不少人会做些原创的音乐。那个时候才知道原来这种市场也是存在的,也会有人愿意听。
—— 那当时大概带来多少张CD去呢?
R 最初的《Chronicle》好像是只做了200还是300张。现在好像已经变成很了不得的价格了。
—— 最开始的时候是在CD厂制作的吗?
R 要去找CD烧录厂商的话,虽然他们有的时候也会接500张左右的单子,不过一般来说都是要超过1000张才可以的。业余人士一上来就制作1000张CD,只会得到被积压库存的纸箱包围的结果(笑)。有1000个愿意听你作品的人是很了不起的啊!当时觉得1000张CD没那么容易卖出去,就只做了200张还是300张。这个数字在当时看来也是冒险了。过了好几个月才全部卖出去。还有就是,一开始用的媒介是CD-R,还要请专业人士来复制。当时也有人花了很大力气自己烧录,他们觉得把自己做出的东西交给他人时需要积极的动力,认为烧录CD这类辛劳也是整个制作的一环,应该自己承接。当然这种想法本身是很积极的,不过我倒是不这么觉得。因为我想创作音乐才开始制作的,烧录CD并不是我的工作!这种想法。
—— 确实,这种工程还是交给专业人士比较好。
R 本来就很麻烦,而且都已经有专业烧录CD的人了,这种事情交给他们不就好了?归根到底不就是金钱花费的问题嘛?让别人烧录赚不了多少钱,还有可能出现赤字。不过《Chronicle》当时的定价好像1000円左右的样子?在当时的市场下也不算是很便宜的CD了。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的,自己烧录CD的人一般就卖到300円500円的,这样一看这个定价是挺高的吧?
—— 不过2000年左右的时候,自主烧录CD也不像现在那么简单,碟片本身也不便宜。《Chronicle》大概收录了多少分钟的内容呢?
R 现在想想有点可悲呢,那张CD只收录了20分钟左右的内容(笑)。就这么点东西也能叫做专辑(笑)。一共大概收录10曲左右吧。当时觉得“一首歌有3分钟就已经很长了!”。总之当时制作的就是这类的作品。Comiket的摊位是申请制的。不过我之前没有参与过,对整个流程一窍不通。听人说了在会场有卖摊位申请表之类的东西,就试着去参加了一次。然后就受到了文化冲击(笑)。会场里有很多很多人在排队,觉得他们难道不会觉得热吗(笑)。然后,试着申请过一次摊位,不过最后还是没有被选中。当时摊位数挺有限的,抽选倍率很高。再说了,当时好像是,要是一个完全不知底细的人去申请,基本上是不太会被选上的。
—— 说是说抽选参加,但多少还是有点审核在里面的吧。
R 我也不是很清楚,不过似乎是有点名气的社团比较容易申请到摊位吧。要是这些社团落选的话,似乎会场那边反而会比较混乱。Sound Horizon申请摊位时也就第一次落选了,后来就一直能申到。一开始只凭运气的时候,神明放弃了我,而拯救了这一切的就是Yokoyan!Yokoyan把我的CD放在他贩售自作CG的摊位上了。没什么特殊的宣传,不过因为封面就是Yokoyan绘制的,就非常顺理成章地放在那里了。这一切开始的时候都没什么头绪,制作的CD略微有点销量,当然也有不少没卖出去的,接着我就一边继续音乐活动,一边开始自主地做些通贩之类的事情了。
商业出道近在眼前!数千张CD的包装与发货…
—— 得到了大家的反馈,自己制作的东西能有销量,所以才开始对这些事情感兴趣了吗?
R 算是吧。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呢。以前我也会自己做些贩售方面的事情。比如自己打包包裹自己邮寄发货!这个意义上,也是亲自贩售自己制作的作品,这是一件好事,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能说是自主贩售的核心,不过我就会觉得整个通贩流程都需要自己费心费力去发货这种事,其实不做也没关系吧(笑)。毕竟很麻烦的。要是在这种事情上太较真,花费了太多劳力的话,在制作音乐上就会很辛苦了。
—— 因为忙于发货而无法专注于创作新曲的话,就本末倒置了呢。
R 所以之后我就开始委托“虎之穴”之类的店面来进行贩卖了。不过那个时候我也是努力过了呀!
—— 也就是说市场开始扩大到自己一个难以兼顾的程度了吧?
R 嗯。当时自己无法兼顾了,才开始委托贩卖,不过现在看起来,当时应该是觉得那些都是一个单纯的音乐家不需要做的事情。与其把劳力倾注在那些事上,还是把更多的力气花在音乐上比较好。
—— 作为一切后续活动的开始,这是一个宝贵的经验呢。
R 毕竟是把亲自创作的东西亲自送出去,而它们又最终能到达那些期待着作品而等待的人手里。
—— 自主制作时期都是这种感觉的吗?
R 是的。好几千张都是这样过来的。还研究过邮寄包裹用的信封到底用哪一种比较好。可以的话还是想尽量用不容易坏的比较好的信封来包装,不过就成本来说,便宜的信封比较好才对不是吗?总之就是做过各种研究,比如说给只买一张的人用这种信封包装,购买两张或以上的人就要用更大的信封。当时找到了一种能够放入四张CD的信封。总之这种事情当时做了好几千遍。作业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摆放的位置?是这么说吗,总之就是考虑把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在拿到这个东西之后顺势利用刚才的能量把另一个东西放进去,然后再在这里停下来把包裹放好!类似这样的流程(笑)。还有类似怎么才能高效率地贴收件人标签之类的。
—— 这是单人流水线啊!
R 毕竟要重复上好几千遍啊(笑)。弄不好效率的话就糟糕了。还有就是,各个部分放置的位置也重要,要是拿到手里之后还要翻转一次才装入包裹的话,效率就完全不行,一定要放在一个拿起来就能直接装入包裹的角度才行!会有这样的讲究(笑)。总之~就是做了不少事情啊!
—— 能做到那么多已经很厉害了。这些都是几年前呢?
R 是多少年前了?我是2001年开始活动的,自主的通贩一直做到了《Chronicle 2nd》。真是不容易啊。一开始只要发几百左右的货就可以了,不过到了《Chronicle 2nd》的时候就开始要给上千张CD包装发货了……。对了,一直到《Chronicle 2nd》之前,每次发布作品基本都是在Comiket的时期。毕竟Comiket是最大的消费市场,把新作带过去当场贩卖是效率最好的做法。不过《Chronicle 2nd》那个时候,原来打算12月完成制作的,不过最后的时间还是错开了。虽然相比起来没有那么厉害,但这张CD当时也算是大作了,最终还是没有赶上。当然当时也可以勉强赶上在12月完成制作开始发售,不过当时是想,为了赶时间而做出自己无法认同的作品,这样并不好。会觉得“要多花时间就花好了!”。确实有人因为延期发售而投来各种抱怨,不过交出自己都无法认同的作品这点对我来说是对自己更为本质的背叛。在职业领域里,说出“这次的作品我并不满意”这种话确实让人觉得有点不妥;但同样是自己并不认为满意的作品,要在宣传里大肆宣扬“这次的作品十分好!”,这种谎言我更是做不到。要是不交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之后只会带来更多的背叛。总不能真的和大家说“其实我一点都不想发布这样的作品,但因为各种原因不做不行,请大家踊跃购买!”这种话吧(笑)。
—— 在自主制作的范围里能够做到对自己那么认真,个人觉得已经很有职业意识了。
R 那个时候,所有的事情还都能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掌控得了,所以才延期了。
—— 不过那个时候开始,市场就已经很大了呢?
R 有不少人都预约了要通贩,只能和他们道歉了(笑)。不过我会做出让大家都满意的作品来的!类似这样的话。
—— 这些相关的应对都是您一个人处理的吗?
R 是的。
—— 好厉害!
R 事实上当时有人已经把钱都汇过来了。那种类似邮政汇款那种方法。之前我有发过通知说,因为CD发售延期了,请不要汇款过来,但还是会有人不知道这件事而继续汇钱过来。实际上,对那些人而言,知道发售延期就会有种“别开玩笑了快把我的钱还来啊!”的感觉不是吗?不过意外的是,当然并没有出现类似这样的混乱情况呢。大家都很温和地等着延期了的发售。反而还说着很期待作品,鼓励支持着我。
—— 好在最后都圆满结束了呢。
R 真的是这样啊。这种时候我要是跳票了的话,就是另一个意义上的革命了(笑)。大概是在那之前,好歹也是有不少实绩证明我是在认真做音乐的,最终还是没产生什么混乱,平安地等到了新的发售日。
—— 于是发售就这样延期了三个月。
R 完全错过了展会的时期,全部都是通过通贩(笑)。最最开始还是自己搞通贩的(笑)。后来觉得这样下去真的不行才开始委托各种店面的。
—— 接下来的就是商业化出道了!
R 大概是刚刚出了《Chronicle 2nd》没多久之后吧,来找我们的时候。虽然说中间有过一些摩擦,最终从一开始的那家事务所移籍了,不过在遇到现在所属事务所的社长和经纪人之后,我基本上还是能很自由地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若是今后自己也能继续追求音乐中蕴含的可能性,精进自己对音乐的演绎,能有更多人的人愿意赞同这种音乐形式并为之努力,有更多的听众愿意爱着我的音乐,就更是最幸。毕竟是No Music,No Life啊。
Complete Discography
从传说中的首张专辑到最新作!Revo解说!完整专辑目录
目前无法入手、部分店面飙上天价收购、传说中的自主作品,到最新作的《圣战的伊比利亚》,Revo亲自解说,保存版专辑目录!
Chronicle
这张作品的总时间只有20分钟,而作品的特征就是其中的器乐曲了。虽说有的曲目有加入一些和声与音效,不过本质上来说还是纯器乐曲。这是按照出专辑之前一连串的合成手法制作出来的作品呢。虽然也可以只通过发布上个人主页这个方法来展示,不过我希望这作能在实体CD的帮助下完善整个事件观,就第一次把它做成了CD,有偿销售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个很有纪念碑意义的作品了。专辑的主题是“历史”。指的是描绘出了充满幻想的物语世界的历史绘卷。这张作品可以称为我自己的原点,是非常重要的一张作品,现在回过头去看看,我还是这么认为的。
Thanatos
从《Thanatos》这张作品开始,我开始用有唱词的歌来表现,就把创作的重心转移到了歌曲上。这张专辑也是20分钟左右,比较短。《Chronicle》的形式是为器乐曲配上诗文,大家在听这个专辑的时候就能了解到这个曲子的背景其实是这样的故事,不过我还是想让强制性地把音乐与文字联系起来。我的理想不是那种暧昧不确定的联系,而是在音乐这种操纵时间的艺术形式上,再次加入与其时间轴完全同步的故事。我想要强制到那种程度,也想要得到做到这样的成就感。要把一个故事用旋律表现出来确实是很难的,但在这张作品里,我特意去挑战了。这张作品的主题是“死亡的幻想”。
Lost
可以说是针对《Thanatos》的反省吧,在制作这张作品的时候,我想着的是“得写些更长的曲子才行!”。在个时候此之前,我的作品大多数都是那些没有第二轮主歌,只有主歌副歌+一遍副歌重复就结束了的曲子。那个时候,觉得要编织故事,最合适的还是戏剧性的音乐性展开,而意识到故事起承转结,就联系到了需要离开歌谣曲两遍主歌的定式。这么一来,不管怎么样都会变成2到3分钟的左右的短曲。而这个时候,在这张《Lost》中,第一次有意识地挑战了比较长的曲子。就是《魔法使いサラバンド》这首歌,一下子就超过了6分钟。大概就是在这里,我亲身感受到了用歌曲来表现故事这个概念到底代表了什么。一边引导着故事的发展,一边逐渐展开音乐,经过了6分钟左右完结。当然,也不是说这种方式就是用音乐表现故事这个概念能做的一切了,不过却是通过这次尝试,重新发现了这种方法论与可能性。在制作这张专辑的时候才终于确定了要向大作努力的志向呢。这张作品的主题是“忘却与丧失”。
Pico Magic
出这张专辑的时候,之前的作品都已经完售了,而粉丝们一直在说想要听听以前的作品。我一直以来的宗旨就是不再版不再贩。对自己来说,每一张专辑都有自己的主题,是进化的一部分。所以在实体专辑方面,也不想把之前出过的专辑原封不动地重新卖一遍。不过就算说了,还是有人说想听,于是就做了这么一张不算精选集的Pleasure CD,挑选了过去的一些曲子,再加入些略带玩心的曲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个短暂的休息,创作性并不只是一味生产严肃向的作品。也算是承认了这种方法论的可能性。
Pico Magic Reloaded
出这张专辑的时候,大概是先报名参加了Comiket(笑)但是,预定要出的下一张概念作片完全没能赶上进度,作为替代,就又出了一张玩乐性质的专辑。这个系列里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深意。这大概算是创作主轴的两极化吧,这系列专辑的基本理念就是不强求整张CD的完成度。标题也取得比较风趣。就结果来说,能够出这张专辑还是很好的。出了这张专辑,也就有了已经成为现在Live固定曲目的《澪音的世界》。要是没能出这张专辑的话,《澪音的世界》这首曲子说不定就不会诞生了。
Chronicle 2nd
这张专辑是基于粉丝们的热情要求而制作的,第一张作品《Chronicle》的重制版。不过到这里就已经变成完全不一样的东西了(笑)!非常抱歉!《Chronicle》只有20分钟,这边却有70分钟啊(笑)。专辑里也原封不动地收录了几首那张专辑里的器乐曲,不过在那之上,又在当时用器乐表现的主题上追加了唱词,抱着一种“要是现在的Revo的话就可以做到这种程度哦”的心态,扩展了故事情节,重新构建了世界观,因而造就了这张专辑。其中还有展开到8分钟的长曲。《圣战与死神》这首还用了四章,总共有接近20分钟,总之就是抛却了一切顾虑,放开手脚去做了。在不断延期之后总算是成功制作出来了。作词、作曲、编曲自然是我,而当时从音效到后期也都是我一个人担当的,还是挺辛苦的。不过反过来说,这张专辑也提醒了我,就算一个人也能做到这种程度的。在创作什么东西的时候,一顾追求轻松可是不行的。
Elysion —通往乐园的前奏曲—
如果没有商业化,继续自主活动下去的话,可能就会继续制作《Thanatos 2nd》《Lost 2nd》之类的作品了。当时也确实有过这样的计划。在准备商业出道的时候,因为要面向很多之前不了解我们的新听众,就说起来要不要先出一张简单易懂的作品,让人一听就知道SH是什么风格,之后再出概念专辑。于是,就把自主活动时期的作品集合成了一张精选集,把这个作为商业化后第一张专辑来贩卖了呢。就我个人来说,出道第一张专辑其实还是比较想出概念专辑的。
Elysion ~乐园幻想物语组曲~
这张作品的主题是“乐园”。上一张概念专辑的《Chronicle 2nd》是一张很有音乐剧特色的作品,在音乐中插入了非常多的念白。角色台词之类的也有不少,有点像是介于音乐CD和广播剧CD中间。当然也有非常多的听众到现在也表示非常喜欢这种形式,但那时候觉得要商业出道的话再保持这样就不太好。这种形式对普通大众来说可能有些不容易跟上。那时候就想着得创作一些更加富有音乐性、更能用歌曲表现的作品,最终发布了这张CD。另外,这张作品在故事的构造也花了很多心思,曲目顺序、封面设计,在各种方面都加入了一些小机关,可以说是开拓CD这种媒体的可能性吧,让我更加意识到了CD是一个通过整体产品来表现的艺术形式。
少年将剑…
因为有了和两作游戏的合作,才有的这第一张单曲,而且,在这张作品里,每首歌的主要演唱者都不同,这是第一次采用这种体制。我们所说的第二期活动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最终做出来的东西和之前相比变了很多,不过在我心中这变化其实并没有特别大。制作这张单曲的时候并不是和之前的作品彻底划清关系,很大一部分是将之同样视为自己的音乐,很自然地就创作出来了。只不过,和以前所用的方法论有些不同,规模也大了一些。做出这些改变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为要给以前没接触过我们的新听众亮个相,也有一部分是因为与其他作品的合作。不过,即使如此,还是花了不少苦心把这些曲子用一个完整的概念联系起来。虽然是单曲,CD标题却没有沿用曲目的标题,而是刻意用了“少年将剑…”,这也是为了将这张单曲的概念部分简单易懂地呈现出来。这是Sound Horizon之所以是Sound Horizon的自持。
Roman
这张专辑是基于“Roman”这个概念制作的,首先,“Roman”在法语里有“故事”的意思。而日本人在接受这个概念的时候,从这个发音还会联想到拥有更多意义的“罗曼”。作品的主题是“循环往复的,朝与夜、生与死的故事”吧。在音乐构成上,每一位歌手在这里担当了两首歌的主唱,希望能通过两首不同风格的曲子,展现出每个歌手独特的魅力。一般来说,让专注唱歌的人来念旁白台词是比较难的,于是就邀请非常多的声优们参与配音,把念白和唱词部分分离开来,套用这种方法论制作出了这张专辑。我认为创作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冒险。这一类的挑战在之后的活动也将继续下去。
圣战的伊比利亚
通过上一张专辑,大家应该已经感受到了成员们各自独特的魅力了。所以说,这次必须要做的一点就是,就算是歌手加歌曲这样简单的风格,在这次的《圣战的伊比利亚》里,歌手要完全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要表现这张《圣战的伊比利亚》,每一个成员都必不可少。一首曲子里,一张CD里,每一个成员都需要歌唱,这种感觉。在之前都专辑里没有让大家念白,不过这次确实让大家每个人都说了一句(笑)。这次的冒险还会延续到接下来的活动吧。这种方式,若是从听人说故事或是自己念故事这类观点上来看应该还是挺好理解的。不过,关键就是要让大家在听J-POP的时候也发展出一种不一样的欣赏方式。这样一来,在我心目中,下一张专辑的准备就差不多完成了!做过专辑也做过类似单曲的作品,挑战了各种不同的方法论,不过哪种方式都是Sound Horizon吧?也许会有人想这么问。其实我就是因为想要做这些事情,才制作CD的。有什么好奇怪的呢?两边都是Sound Horizon不是么?希望自己能够这么回答。音乐与故事互相交织,因而产生无限的可能性。广大的地平也因而不断延展。在此基础上,我想再继续制作下一张专辑。这样就能加入更多新的方式了。啊…我刚刚想到一个事,得和之前不了解Sound Horizon的人说一句才行。虽然我的专辑名都是什么第一张故事专辑第二张故事专辑什么的,不过内容本身并没有像标题说的那样有很紧密的联系哦!(笑)。毕竟要真是那样的话,不就像是从一个系列作品的第五卷开始看的状态一样了,这不是太惨了吗?大家会这么想的吧?而且一卷还已经脱销了(笑)。虽然不是一点点联系都没有,不过从哪一作开始听都没有关系,不管哪一作专辑,本身都是很意思的。我想说的说这点
这次的初回生产限定盘里会附送DVD,里面收录的PV的内容也很丰富呢!拍摄地点啊演出方式之类的当然很别致,不过一大半还是造型和化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吧(笑)。一旦进入镜头里就很有画面感了呢。不仅仅是整个氛围充满了神秘感,有些人的样子也充满了微妙的神秘感……。我也抱着吉他出场了一小会儿,其他还有流浪之民啦恶魔什么的(笑),邀请了各种各样的人来拍摄这次的PV(笑)。具体的就敬请大家期待啦!
LIVE HISTORY INTERVIEW
音源的构成越是细密,演唱会上“实际演出”的方式就越是复杂。演艺要素十分强的Sound Horizon,从它的首次现场演出,到“与观众相连”这一主题的诞生,Revo的Live论究竟为何?而后,即将开始的巡演“第二次领土扩大”远征又将成为怎样的Live呢?
正因为你们在那里,舞台上的演出才得以完成啊!
—— Live给人的感觉并不只是将音源再现出来呢。我有幸前去了您前些日子举行的生日活动,演出方面比我之前想象的要更加……自然(笑)。
R 哈哈(笑),很自然吗。
—— 之前还以为会有个将舞台与观众席分割开来的世界观……。
R 其实并没有呢(笑)。因为那次是FC活动,反而是想着和大家减少距离,或者说更多的是“大家一起来吧!”的状态。普通Live的时候我也比较希望能往这个方向上发展。最初的Live《Elysion~欢迎来到乐园游行~》里,演艺要素是真的非常强,那场Live像是一场同时再观看戏剧的演唱会。当时是Mad George先生决定的演出,其实来说,并不是因为我本身想做成那种效果才变成那样的。要如何安排一场Live,对当时的我来说也是第一次,有很多不甚明了的地方,所以George先生才和我讨论着“这样做的话也许会很有趣哦?”,给了我不少建议。
—— 比起参与型,更是一种单方面展示的风格呢。
R Sound Horizon以前一直是以CD这个形式走过来,接下来自然地就应该往演唱会这个方向发展,真要说起来的话,这个趋势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想起来为这张专辑举办的演唱会也就只在东京两个场馆里演过而已。
—— 最初把地点选在池袋Amlux Hall的理由是什么呢?
R 这是因为当初先是决定了要在中野ZERO大厅举办演唱会,但当时一次正经的Live都没有办过,而中野ZERO能容纳1000多人,就有了“一下子这么多人行吗?”的不安(笑)。
—— ……所以说那是练习?(笑)
R 唔怎么说呢,真要说的话可以算是演练吧(笑)。在客流量更少一点的场地里先试着演一场看看吧!抱着这种心态,就有了当时在Amlux Hall的Live。“不管怎么样先演着看看吧!”这种感觉。
—— 那在中野的演出结束之后,接下来就是巡演了呢。
R 也就是第一次领土扩大远征巡演。因为在巡演之前有过成员更换,在演唱会中也加入了不少成员亮相的演出,巡演的主要目的是把之前只在东京两个场馆演过的舞台延伸到更多的地方去。歌迷里一直有人再说想要我们到他们当地去,于是在这次巡演里就努力了一下把能去的地方都去了。简单来说,在那次巡演里,唱了不少曲子。其中自然是包括了各种以前的曲子,演出曲目表像一个超级精选集一样。有的曲子也加入Live专用的编曲。巡演的主要概念是不被CD专辑的时间限制和到地方都市去,所以在编排的时候就没有特别强求舞台效果。基本上是大家都站着、充满了热情的现场演唱会!这种感觉的巡演。
—— 在之后,给人留下鲜明印象的就是“Roman”的巡演了呢。
R 这里开始规模就逐渐大起来了,不过当时给巡演起了“我们彼此相连的故事”这样一个副标题。这个副标题是我想出来的。看着舞台上的人唱歌、曲终之后鼓掌、完了之后再看着舞台上的人唱下一首歌…比起这样的形式,我更希望这场live能调动大家的情绪。因为想把“我们是彼此相连的”作为演唱会的主题,就在演出上更加重视了“和大家一起唱歌”之类的方面。
—— 接下来就是前几天的圣诞祭了呢。
R 那个时候特别想要强调“8点”这个概念,希望会场的大家能在《朝与夜的物语》这首曲子前奏的时候就在高潮部分一起合唱、在正好8点的时候唱到《Happy Birth Yeah!(替歌)》部分,这个时候荧光棒砰一下像加农炮一样亮起来(而且是朝(青)与夜(紫)的光在大家头顶上交错)。为了能达到这种效果,还和大家一起安排的详细流程,排练途中一直有“还剩几分钟就到点了!”的交流(笑)。用MC之类的来调整时间(笑)。这是我一开始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上先说起来的,有些人没法到这次圣诞祭的现场来,虽然很遗憾,不过要还是想为我庆祝生日的话,就一起在8点的时候唱这首歌吧,大致写了这么一些话。我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把“我们彼此相连的故事”这一概念继承下去。我们人在现场,举办了Live,从商业角度来说可能只要有人来看就没什么问题了。再说得极端一点,不管在哪里看Live的是谁,对Live这个商业活动来说本质上都没什么影响。我知道在这点上太过钻牛角尖的话只不过是理想论,但我还是想说,我们的舞台并不是这样的。我希望每一个到场的人,都能有“我在现场、和大家一起享受着演唱会的过程、从而成就了这台演出”的心情,所以会让观众们自主地做些什么。比如一起唱歌、一起跳、一起享受整台演出。在那一瞬间创造奇迹。也就是所谓的一生只一次。所以说,这和最开始的Live已经相差很多了呢。我认为这是我站上舞台之后所获得的成长,也是一种作为艺术家的美学。完全相同的舞台不会再出现第二次。这也包括了观众们在那个瞬间的心情,是绝对的。
—— 不过在尝试了之后,最终发现这是最好的一种形式。
R 确实是觉得这种形式比较好。但是要是完全反过来,是不是什么都不管不顾就一气乱玩一把就行了?要是有人这么认为的话,我也无法完全赞同。演唱会这一载体立于艺术与娱乐的交叉路口,而其演出理论的难点就是在两者之中取得平衡吧。
—— 正好,您接下来的巡演也即将开始了呢,感觉上比起“去看演出”,更可能会成为一种“去参加演出”这样让人感到温暖的活动呢。
R 是的。怎么说呢,我想把Live做成大家一起唱歌的演唱会。参加的人一起唱起歌来也没问题的Live。 当然如果有观众一路跟着全部曲子唱下来的话我们的压力估计就大了(笑),明明是来听我们唱歌的,要是从头到尾却只听到邻座的家伙的歌声,那可有点说不过去吧(笑),我希望大家的这种热情(?)能表现在需要大家一起唱的地方才一起唱。Sound Horizon希望能做出大家都能唱起来的Live。我一直想着能在舞台演出中加入能让大家参与进来一起合唱的桥段。因为那个人在那里才得以完成的演出,我希望自己能将这个概念一直传递下去。要是不能大声唱出喜欢的歌,这种人生真是一点都不尽如人意。想和大家说,再大声一点也可以的,大家不是很喜欢这种音乐吗,所以才来到这里的吧。在这种时候,我们大概就能超越各种条条框框的理论,真正彼此相连了吧。
—— 要让大家一起唱歌的话,首先不会读歌词里的汉字可不行啊(笑)。
R 很遗憾,不知道读音的话就不行了哦(笑)!怎么说呢,要靠听记、靠谐音。还有就是,一定要全部记住了之后再过来才行。Sound Horizon在这方面,还是非常不亲切的(笑)。再说歌词上还没有注音。不过,真心喜爱什么的话不就是那样的吗?就会有这种什么都能做到的热情。如果真的觉得做这些事很痛苦的话,不要去做说不定就可以了。如果一个人只喜爱简单的东西,那他在本质上也只能喜爱那样的东西了。毕竟人生的本质不就是这样的吗?是痛苦的不断延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连这种痛苦都能爱着才行啊……。
—— 就是因为您这么一说大家才拼命记住了的啊(笑)。
R 呵呵呵呵(笑)。
特别附录!Revo's GUITAR
从“Roman”巡演开始登场的Revo爱用乐器Flying V Laurant,特别大公开!可以说是Revo国王陛下的象征这把吉他,自然也有其故事!
那是从“Roman”巡演开始用的吉他。名字是Flying V Laurant,不针对普通大众贩卖的一把吉他。这是我去和制造厂商谈过之后拜托他们专门做的。当时是有一个加冕典礼的演出,我在那里变成了国王,那个时候演出家一开始提出的方案是戴上王冠之类的东西,就这样成为了国王!类似这样的提议。但这样的话就不太好玩了,所以最后决定从天上降下一把吉他。首先是被人询问,若要为了治国成为国王,你是要用武器治国还是还是要用音乐治国?如果选择了音乐,就让天上降下一把吉他吧!从天上降下一把吉他,然后把它拿在手里直接开始Live,这种感觉。这种时候要是降下一把普通的Strat的话感觉也很奇怪吧(笑)?要让神明大人说“这是一把57年生产的Strat”不太好吧?虽然这款吉他设计很经典,但在那个场合也让人感觉很奇怪的吧。于是就有了想法要制作一把全新设计的Flying V Laurant。
话虽如此,我也有种接下来说不定会更加向着高见泽先生迈进也说不定(笑)。说不定会就这么食髓知味起来,每次一出个新专辑一开个巡演什么的,就想着“来做把新吉他吧!”之类的(笑)。